Service Hotline: 13823761625

News

Contact Us

You are here:Home >> News >> Industry News

Industry News

Smart watch market alive again?

Time:2020-12-11 Views:3318
智能手表已不再是一个有门槛的生意。
9 月底,继华为、小米、OPPO 之后,vivo 也发布了它的第一款智能手表。
这也标志着,目前全球前 6 大手机厂商,都已经完成了对智能手表产品线的布局。
若是倒退回四五年前,大部分人还会把智能手表当作是消费电子产品中的「过客」。
多年以前,在苹果推出第一款 Apple Watch 时,瑞士手表业的相关人士还对苹果进军穿戴领域抱以悲观态度,而首批入手的用户,也对它的功能和使用场景有着诸多不满。
当时,路易威登(LVMH)手表业务的主管 Jean-Claude Biver 就曾表示:
最好的瑞士手表是具有独特性的,它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不会在五年后就变得毫无价值;但 Apple Watch 不一样,它注定会有过时的那一天。
这句话算是说对的一半:初代的那批 18K 黄金版 Apple Watch Edition,确实都变成时代的眼泪了;可 Apple Watch 所代表的智能手表品类,并没有消亡。
反倒是最近两年,继苹果、三星和华为之后,小米、OPPO 和 vivo 都纷纷入局开始做表,人们对于智能手表的吐槽与质疑,也不再像最开始那般强烈。
摸爬打滚多年,智能手表终于找到了自己所处的位置。
今年 2 月,市场调研机构 Strategy Analytics 发表报告称,2019 年苹果 Apple Watch 的出货量达到了 3070 万台,并保持着 36% 的年增长率;而整个瑞士腕表行业总计出货量为 2110 万台,同比下跌 13%。
这也是 Apple Watch 在出货量上,第一次超过了整个瑞士手表业。
SA 的分析师表示,以 Apple Watch 为代表的智能手表,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们,传统的瑞士手表制造商正在输掉这场争夺腕部的战争。
但一些老牌瑞士表厂并不担心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那些定价不菲,工艺精良的超高端腕表,仍然具备着智能手表所不拥有的「奢侈品属性」。
这种身份认同感,确实可以让高端腕表继续从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真正败下阵来的,反而是那些难以获得品牌加成,定价相近的大众腕表们。
以前,它们还能靠颜值,弥补和智能手表在技术上的差距,可当智能手表逐渐变得精致,普通腕表便不再拥有这方面的优势。
消费者看待手表的角度,以及对腕上设备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
400 年前,手表作为计时工具被发明出来,目的是让人们获得了一个能随时掌控时间的工具。
如今,「看时间,换表盘」不过是智能手表的众多卖点之一,你还可以用它来接受通知信息,听音乐,甚至是安装 APP,就像是我们之前智能手机上所做的一样。
再加上内置的各类传感器,智能手表已经可以带来一些手机所没有的独特功能。
运动、健康监测就是很好的例子。
这也是大公司们会积极进入手表领域的核心原因。
当你打开 Apple Watch Series 6 的官方页面就会看到,「健康的未来,现在就戴上」宣传语,已经被放在了首屏最显眼的位置上,接下来大部分功能点,也都少不了健康这两个关键字。
像是心率、心电图和血氧检测功能,也已经成了 Apple Watch 高中低产品线的主要区分点。比如现在最低端的 Series 3,就只有基础的心率检测;而如果你想获得全部健康功能,就只能去购买最新的 Series 6 产品。
Android 厂商推出的智能手表们,也都在卖点上往这方面靠拢。像是近两年开始布局的小米、OPPO 和 vivo,都会把运动健康特性作为重点宣传。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如果还有其它厂商进军智能手表市场,运动、健康同样会成为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了,为什么会是「健康」?
这与手表自身的形态有关。自诞生以来,它就被设计在我们的腕部上,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能长时间依附于人体之上的智能设备。
靠着手腕上所覆盖的血管,以及神经元信号,手表上的各类传感器可以很轻松地,就获得精准、丰富的数据,这也是手机等其它设备所不具备的条件。
但更为重要的一点,则要归结为「健康」本身所带来的吸引力了。
这就和现代人热衷于各类低脂低糖低热量的食品一样,智能手表所强调的健康,也是瞄准了我们的痛点需求。只要你仍然拥有「健康焦虑」,那么和健康有关的卖点,就可以成为人人都愿意买单的好理由。
只不过,智能手表的描绘的健康愿景并不玄学,而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量化自身」的机会。
拿今年 Apple Watch Series 6 主推的「血氧检测」来说,这项功能本身并不新鲜,市面上各种指夹式血氧仪早已存在,但它主要的意义,还是让用户能够多获得一个数据指标,完善 Apple Watch 作为健康工具的定位。
哪怕单个数据的价值不大,但当心率、心电图等数据维度增多后,系统就能获得更多的比对条件,最终可以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何况,买一个指夹式血氧仪你不一定会经常用,但戴在手上的手表,你就能获得实时监测的机会,这种由「主动使用」到「被动接收」的转变,也是很多人看中智能手表上健康功能的原因。
对厂商而言,健康也是一个比手表行业更具潜力的市场。
去年,摩根士丹利在一份报告中就指出,在医疗保健市场,苹果希望引领新一轮的数字化革命,打造一个围绕健康服务的「生态圈」,就像是当年 iTunes 改变了音乐行业,App Store 重塑了移动应用商店一样。
医疗保健市场的体量,比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大 3 倍。
分析师们还补充称,到 2027 年,这个行业有望为苹果带来 150 亿至 3130 亿美元不等的年收入,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额预估,是因为属于医疗健康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才刚刚开始。
放在几年前,和健康相关的概念还没什么人关心,但今年不一样了,一波疫情影响下,重新唤醒了很多人的健康意识,以及对公共健康的重视度。
商机也在慢慢浮现,某种程度上说,现在健康公司,或者说把智能手表当成健康工具在做的厂商,也是在享受着这股健康焦虑所带来的红利。
在今年疫情期间,我们就看到了一些基于运动、健康的小众产品成功「破圈」的例子。比如任天堂的健身环,它起初只是面向 Switch 的游戏玩家,但由于很多人困守家中,闭门不出,萌生了在家运动的需求,一时间反倒让它变得供不应求起来。
至于智能手表,则是一个针对性更强的品类了,提供的都是心率、睡眠监测等这类护理、预防性健康功能。
到今年年底,苹果还计划上线一项名为 Fitness+ 的订阅制健身服务,让 Apple Watch 用户在家就能够获得专业的健身课程,以及心率、卡路里等量化数据,可以说是苹果为 Apple Watch 构筑「健康生态圈」的又一体现。
更重要的是,与已经摸到技术天花板的智能手机不同,智能手表在健康领域还有着很多可以挖掘的功能。比如说无创血糖检测,还有血压、肌肉运动、食物摄入量记录等。更细化数据,可以让智能手表获得更多症状追踪的能力。
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人抱有量化自身的想法,追求健康生活,那些能够提供方式以及工具的公司,就仍然能够找在市场中到机会。
文章转载于 木斯 爱范儿   
深圳市矽源特科技有限公司ShenZhen ChipSourceTek Technology Co. ,Ltd.  

    我国集成电路核心装备国产化在京获重大进展。记者日前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悉,中芯国际北京厂使用国产设备加工的12寸正式产品晶圆加工突破一千万片次,标志着集成电路国产设备在市场化大生产中得到充分验证,国产设备技术和市场竞争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用发丝千分之一精度“盖楼”
    穿上淡粉色防尘衣帽,戴上口罩手套,双脚套上鞋套,再进入风淋室经过2分钟的清洁空气吹淋后,记者进入了中芯国际二期生产线的洁净室。
    “这台分片机,需要机械手臂精准、平稳地将晶片进行分发,并且不能有任何刮伤和微尘污染。”“这台中速离子植入机,是硅变成电晶体的一道重要工艺。”“这台介质蚀刻机,负责根据设计‘吃掉’硅片上不需要的部分”……在洁净室技术人员的讲解下,一台台国产装备进入了记者视线。
    经过多年的研发以及反复验证、调试,它们如今与代表集成电路最先进制造水平的国外“同行”们站立在一起,担负起芯片制造的一项项关键工序。
     在中芯国际工作多年的老人儿都清晰记得,十多年前中芯国际在京投产时,大到生产线设备,小到螺母、螺丝钉,都是进口的。
    国产设备进芯片生产线,为何这么难?“好比要在晶片上盖四十多层高楼,不同的是每一层楼都需要以头发丝千分之一的精确度描绘出来。”中芯北方副总经理张昕说。一颗只有几毫米宽的芯片上,肉眼看不到的是其背后极大的精确度和复杂度——每个芯片上有很多层,而每一层上面的晶体管和电路如果排成一根直线,有数百米长。在这里,一张张硅片经过光刻、掩膜、光照、离子注入、热处理等数百道工序后,才能变成芯片。而任何一道工序中但凡出现一点差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正是由于工艺制造的高精度和复杂度,芯片生产需要机械、电子、软件、控制、材料等多个学科的配合。集成电路生产线上刻蚀机、氧化机、薄膜、光刻、离子注入等设备,一直都由欧美日少数公司掌握。而如今,从2008年至今短短几年时间,一些国产材料和大型装备正在逐渐进入这条全国最先进的集成电路生产线。
联合攻关缩短国际差距
    中国芯中国造,是多年来中国高端制造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
    “一个城市的普通家庭有约100颗芯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主任梁胜多年前就曾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集成电路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重要性。而今,100颗这个数字有增无减。智能手机、空气净化器、移动WiFi、高清电视、智能摄像头、声控灯……没有了芯片,所有这些让你生活便利的智能设备全都不可能实现。
    小到人们的智能生活,大到国家信息安全能力,都与芯片以及制造芯片的核心装备们息息相关。“国外一家大型装备厂商一个季度的产值,就比中芯国际一年产值还要高得多。”张昕也用一个数字来解释装备制造在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2008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成立,组织“产学研”联合开发,由行业的龙头企业中芯国际等牵头,向世界上最先进的40纳米和28纳米芯片技术节点攻关,并推动装备国产化。北京市作为组织牵头单位,对项目承担单位予以资金扶持。更为重要的,02专项让中芯国际、北方微电子、七星华创(北方微电子、七星华创后重组为“北方华创”)、中科信公司等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站在了一起。
    对于国产设备的“天然实验室”——中芯国际的生产线来说,过去购买进口设备,维修和调试都由有丰富经验的国外设备公司承包。为了使用国产设备,攻关小组得边干边学,不停监测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为加速装备国产化进程,作为“客户”的中芯国际开始与多家国产设备商联合研发,在设备设计、研发过程中就充分根据大生产环节的需求进行,而非闭门造车、单打独斗。
    “在科研上,以往的探索式研究只需要单点突破,一百次尝试有一次成功就可以宣告成功了。现在要提供大生产技术,必须一百次都成功。”张昕坦言国产化之路的艰辛。
    2010年,国产设备开始进入中芯国际北京生产厂区。从2012年到2016年,使用国产设备加工的产品数量经历了0片次、2700片次、14万片次、110万片次、1000万片次的几何式增长。
    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的集聚,成为了高端制造装备国产化的天然推动力。就拿坐落在中芯国际北京厂街对面的“邻居”北方华创来说,其成功开发了以刻蚀设备、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物理气相沉积设备三大类半导体装备产品为基础的20余类产品,成功替代了国外厂商同类产品。“设备一有什么问题,设备商的工程师就能过来,双方的合作沟通完全零时差。”中芯国际工程师说。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人介绍,随着集成电路国产设备在市场化大生产中得到充分验证,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产业与国外最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了至少五年。
国产化可助成本降两成
    突破国际垄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带来的是实打实的效益。张昕透露,虽然目前设备国产化仍处于初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但随着国产设备大量投入使用,将使得我国芯片制造的设备采购成本降低25%左右。